Tag Archives: 戚机唱,戚墅堰

戚机厂旧址:抗战烽烟的时代见证

老三楼

 

总成车间

武进区延陵东路358号,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即戚机厂)高大的围墙内,矗立着一幢3层高小洋房,戚机厂人称它“老三楼”,又叫民国办公楼,是1941年时由日寇所建,它与总成车间、联合剪冲机和道钉锻造机等老机器设备一起,合称为“戚机厂旧址”,见证了武进抗战时期的一段历史。

据新出版的中吴舆地丛书《遗址遗迹》记载,民国办公楼,位于现厂区东南侧,1941 年日军所建,建成后日本的历任场长均在此楼办公,解放后称“老三楼”。建筑面积611.5 平方米,钢混结构,红砖砌筑墙体,平面近似曲尺形,东南侧入口设计为扇形。主体为二层,东南侧三层,二层檐口为三层菱角檐。东、南两侧二层、三层窗口下方均设有若干自内向外呈放射状的方形射击孔洞,用以加强戒备。戚机厂旧址保存有多部老机器设备。联合剪冲机,1906 年英国制造,4.5 米,宽1.4 米,高3.8 米,表面现喷饰蓝色,侧面中部铸有4 行阳文“RUSHWORTH &Co MAKERS/SOWERBY BRIDGE/S N R/No 429/1906”字样。道钉锻造机,1929 年英国制造,长2 米,宽3.45 米,高1.53 米。2008 年2 月26 日,戚机厂民国建筑群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12 月19 日,戚机厂旧址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戚机厂厂史资料收集研究者曹建明告诉记者,解放后虽几经修缮,“老三楼”楼身上的多个机枪孔仍被保留,这是抗战时期日本人为防备戚机厂工人暴动和加强自身防卫而设。历任日本籍的厂长都在这座楼里办公,这幢楼是日本侵略武进的真实写照。

戚机厂厂址从原来的上海吴淞搬到武进戚墅堰,是因为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吴淞机厂,将其作为司令部办事处驻地,厂房设备遭破坏,生产瘫痪。日军撤离后,工厂经整修重建,恢复生产。1936 年,国民政府鉴于吴淞机厂所处位置环境险恶,决定搬迁。在备选的萧山、闸口、衢县、戚墅堰等4 个地点中,戚墅堰地处京(宁)沪铁路中段,水陆交通便利,地带开阔,发展余地,且有戚墅堰发电厂供电,成为新厂的理想位置。1936 年10 月,工厂开始搬迁,建造厂房。1937 年1 月,戚墅堰临时机厂开始修理机车,2 月1 日,更名为戚墅堰机厂,简称“戚机厂”。

曹建明不无遗憾地说:“从搬迁到再一次落于日寇手中,仅仅过了一年。1937年11 月27 日,日军占领戚机厂和戚墅堰发电厂,12 月15 日,日军铁道派遣团进驻工厂,工厂更名‘武进工场’,1938 年12 月,又更名为‘常州工场’。”

根据《戚机厂工人斗争史》记载,1940年5月,中共澄武锡工作委员会为开辟常州城区的抗日工作,派党员戚拯和朱腾以戚机厂为重点,秘密组织青年工人进行抗日活动。动员戚机厂工人加入“武进青年抗日救国团”,戚机厂成为中共发展“青抗团”的重点。

曹建明说,从1940年5月到当年年底,戚机厂“青抗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团员利用各种机会,把抗日标语、传单带进工场,秘密张贴、散发;为耗损日伪物资、延误生产,团员有意烧坏马达,搞坏吊车,铣床。团员黄盘林在范银生的配合下,从工场守卫室后窗偷出一支步枪,交给了青抗团领导人戚拯。

“青抗团”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41年1月上旬,由于混入“青抗团”的坏分子告密,青抗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而被迫停止活动,该团常州联络站负责人杨志年遭敌杀害,部分团员被判处徒刑。

《戚机厂工人斗争史》对之后戚机厂工人的抗日斗争仍有详细记载,曹建明表示:“虽然青抗团停止了活动,但到了1943年10月,在党的领导下,以原青抗团骨干为主,成员最多时有30余人的兄弟会成立,他们在工场内外秘密散发传单,侦察敌人兵力调动情况,抓紧时机搜集敌伪枪支弹药,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记者 张军

编辑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