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戚墅堰由来,历史,戚氏族

戚墅堰由来

江南水乡就是水的故乡,但自古五千年来,天灾频仍,连年不断。也由于灾难重重,早在公元前西周时期就形成了一套赈灾制度,那时叫“荒政”有十二条,如“散利”《发放救灾物资》,“薄征”《减免赋税》等等。直到宋朝300年,有记载的特大水灾光江浙一带就发生了130次,太湖沿线有55次之多(这还是南宋的152年间),每3年就遭一次特大洪水,再加上旱灾、疾疫,平均一年一次大的抗灾,南宋皇帝颁发了第一部《救荒话民书》,当时一遇灾害政府就无偿发放生活用品、粮食和低息贷款等,并要求各级军民联手抗灾、抗疾共度难关,《宋史》有文字记载斩水灾如下:

一、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五、六、八月秋在浙东、浙西、江苏等地皆水,雨夜在附城民庐,多死者。

二、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在江浙淮郡邑水。

三、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在五、八月秋季间,江浙荆、蜀郡县等大水漂民庐,客稼化城郭堤坊,溺死者众。

戚墅堰始为世族戚氏卜居地,宋庆历二年(1042年)称戚墅堰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戚墅堰有文字上千年历史,“邑东南入湖要途也,地处之湖、林塘迥丘、皆为沮堰之区”,南宋仁宋历年晋陵知县许恢赏任职期间,热心水利建设、治理戚墅港,疏通河道、沟道、太湖史记“自湖口浚之几九十里,太湖内至矣”终成了“变瘠土成,舱境,溉田万倾”的成果,至宁宗嘉泰六年(1201年)常州知州李钰又把运河南岸兴隆桥口往宋建湖分流再合渚小入太湖谓南戚墅港。从运河北万安桥口分流入三山港导水长江,谓之北戚墅港,戚姓人家早在宋朝前一代又一代在大运河旁建房垦植荒地逐渐发家繁衍,至南宋十六年(1221年)那时已是家业有成的大户之家叫戚氏国荣,由于“元出”也就是膝下无子,那年将皇帝老庙任府(守皇帝庙的大臣或官吏)的外甥蒋光周招赘为婿,也由于运河连年遭险,百姓要加埂作坝,抗洪救灾,为表彰戚氏族人的特殊贡献,官家从又是戚家大姓又是在运河边建房(古人叫墅),又围圹作坝(为堰)就把“堰”奖给了保方平安的戚氏家属,从此,就有了戚墅堰,戚墅堰的起源也就在此了《毗陵戚墅堰宗谱》记载,南宋咸淳年间(1266年)《咸淳志》说“戚墅堰在县东三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