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新闻说地铁二号线要建到戚墅堰,看着还是挺激动。乐观的幻想这将迎来戚墅堰新的春天。沉寂这么久也该是爆发的时候了。
但是地铁建设大家都知道,真正到建好估计要等我四十岁。我猜也就戚墅堰高铁站那边弄个换乘,戚墅堰高铁站一天总共就那几班车,依靠打通地铁来盘活这个区域的经济我觉得还是有点困难的。但是常州整个中心城区的扩张,要致富先修路,高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好歹老家发展算是有点动静了。做为一个漂泊异乡的工作者,我时刻挂念着家乡建设,希望家乡能越变越好,我也能早点回家,安居乐业。(目前开来是有点困难的)
今天上午才从上海的新场回来,对比戚墅堰,感慨颇深,这块地方位于上海浦东,地铁16号线新场站下就算到了,沿着地铁16号线继续往东两三站就到了滴水湖站,从地图上看是上海整个城市的最东点,不难想象,新场这个位置对于上海主城区来说应该也算比较偏远的地方了,地方虽远但是交通却很方便,我昨天六点下班从上海江湾地铁站经过4趟换乘就到了不到晚上8点,到了新场站下车的人确实变少了,下车后可能是周围楼宇变少后保温效果下降的缘故,觉得比在市区要冷了很多。
我以为这是片荒凉地,等早晨醒来沿着镇里不知名的小路往新场古镇进发的时候,打消了我之前的想法,整个镇子虽然在主干道两旁看似人流稀少,只要拐进汇入主路的小道路,你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我沿着小路一直往前,道路两边是小时候非常熟悉的市集画面,各种日用食品,衣物,百货沿街成列,没有规则的成列却给你一种舒服的感觉。直到走到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一个规模宏大的新场农贸市场赫然矗立,围绕它的两条马路就想小血管一样源源不断为它输送着客流。噪杂的人流,热闹的音乐,各种味道交织,这种市井气息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候的戚墅堰也跟这里一样,戚大街就是汇聚市井气息最核心的地段,上班下班,采买逛街,我们全家的日常生活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这条街。这条街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要,并且让我们和共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发生了联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才对这块地方留下根深蒂固的念想。
我的妈妈现在在天宁这边帮我带孩子,时不时的还是会提起戚墅堰。她总是跟我说,等孩子长大了,她还是要回戚墅堰,老家的房子虽然破但是做什么都方便,她是个闲不住的人,有点时间就想着收拾下家里,采购点什么,逛逛街什么的,现在常州热闹的地方也就几个核心的shoppingMall,对于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已经不适应这样的购物环境,昂贵,华而不实的消费场所,完全不能跟她心中戚墅堰大街上那种几十块的廉价衣物,和可以讨价还价换的几分实惠的商品来得有意思。
作为儿子我非常能理解爸妈的想法,我也非常希望回到戚墅堰,但是今日已经不同往昔,围绕戚墅堰这块小地方,域内衰弱的工厂,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反而周边几个乡镇的支柱企业发展的越来越红火,遥观的金创,横林的中天,光是这两家企业就养活了周边好几万人,围绕这两家企业周边发展起来的商业圈日渐兴隆,连在这里的商业楼盘都水涨船高。而距离遥观不远的戚大街,反而变得更加萧条。以前热闹的戚大街,工房区现在已经变成老人和外地打工者聚集地,工作日的路上显少看到年轻人出没,感觉就是一汪死水,看不到任何活力。
希望我的家乡能早点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