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戚墅堰旧闻

戚机公司:开出常州先进制造业“火车头”

[wpstatistics stat=visitors]走进位于延陵东路旁的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左前方一座古朴的红砖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建造于日据时期的建筑,见证了这家百年老企的沧桑和蝶变。

(一)

戚机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成立于上海的吴淞机厂。1935年,由于日军侵略,吴淞机厂迁至戚墅堰,改名为戚墅堰机厂。1949年4月23日,戚机公司与常武地区全境共同迎来解放,回到了正常的生产发展轨道。

解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正是制造业发展的大好机遇。肩负着振兴中国机车工业的历史使命,乘着铁路运输大发展的东风,自1950年起的25年时间里,戚机公司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扩建改造,为工厂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的修理和制造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服务于一条铁路、专事机车修理业务,逐步成长为国内铁路客货运内燃机车的重要研发、制造、维修和服务基地。

不仅如此,正如工人们对戚机公司的昵称“车城”所描绘的那样,戚机公司的崛起还带动了戚墅堰地区的发展。这所老国企兴建工房区、医院、学校,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小城镇,不仅为本厂职工提供了配套,也为当地居民谋了福利。

(二)

1979年,是戚机公司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当年5月,戚机公司独立研制的第一台280缸径柴油机组装下线。

工人们倾注了无数情感和心血研发成功的这台柴油机,被称为“我们的280柴油机”。它标定功率是4500马力,东风8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用它作动力,最高时速达到100公里,在平直道上牵引4500吨货物列车时速可达80公里,成为当时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牵引速度最快的内燃机车。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国铁路运输以蒸汽机车牵引为主、内燃机车功率小、状况差的现状,使戚机公司走上了研制大功率内燃机车的良性发展轨道。

1995年起,铁道部开始在繁忙干线提高客货列车时速。在5次大提速中,戚机公司研制的机车每一次都担纲了重要的牵引任务。

为了迅速缩短我国铁路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本世纪初,戚机公司与美国GE公司合作,围绕双方签订的68亿元大单,在技术理念、技术装备、工艺、质量、生产、物流等全流程进行改造,并打破先仿制再国产化的传统,在首台试制中就实现了钢结构件制作和机车总组装全部国产化。2008年11月,300台和谐N5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下线出厂,宣告了戚机公司的内燃机制造水平与国际接轨。

不仅如此,戚机公司研制的宽轨、窄轨、准轨等多款机车产品,还向近2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征集出口和维保服务,在非洲、中东、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大放异彩。

当前,戚机公司正紧抓“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机遇,巩固提升内燃机车和工业发动机的研发优势,深耕电力机车新造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努力实现优势资源的前沿后伸。

(三)

戚机公司的发展,也为一大批配套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沃土。据统计,由戚机公司带动的一级配套企业就有362家,主要分布在电子电工和机械机电领域。

此外,以戚机公司为“火车头”,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链不断完善。城轨车辆制造基地建成投产,圆了常州多年的“整车梦”;戚研所、新誉集团、今创集团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品大量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配套,为庞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国际制造商供货;常州的产品几乎涵盖了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电气控制、制动系统、辅助设备以及车内装饰等整个系统,并已具备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从研发到服务的总承包能力。

目前,全市拥有轨道交通装备规模以上企业51家,2018年全市轨道交通制造行业实现产值294.7亿元。 唐文竹 袁彩霞

来源:常州日报

[wpstatistics stat=visits time=month]

戚墅堰电厂的前世今生

工业遗产系列之②戚电厂:

????红色基因里,绵延的百年电厂的时光印记

每天早上8点多,55岁的郭金富都会和儿子郭晓暘一起从兆丰花园的家出发,延陵路一直向东往厂区的这段路,总能勾起父子俩的回忆。

“大烟囱”,是戚电厂的标志。其实,这是电厂的冷却塔,用于冷却机组排出的热水。

????? “那时候每次骑着车带儿子从家里过来,小家伙看到两个高高的大水塔,就特别兴奋,喊着‘大烟囱’、‘大烟囱’,其实啊,那是电厂的冷却塔,但在孩子那代人的记忆里,这已经成了戚电厂的标志。”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老一辈的人还是更喜欢叫她“戚电厂”。郭金富说,进厂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可一转眼,自己老了,儿子长大了,还成为了一名“戚二代”,这让他对自己奉献了30多年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依恋。

延陵东路368号,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依着滚滚的运河水而生,见证着常州工业、制造业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还有两年,戚电厂就要迎来百岁华诞。

?两台西门子发电机组,成为“时代标记”

????震华电厂,是戚电厂的前身。1921年2月,杨廷栋及施肇曾等人发起筹办震华制造电气机械总厂,计划制造电气机械兼营电力,由于规划宏大超前,还被当地百姓称为“万物工厂”。

????1927年1月-3月,震华电厂秘密建立中共党支部,王寿生同志任党支部负责人,这是江苏电力系统的第一个党支部。上世纪80年代,戚电厂立起一座王寿生的石雕像,至今仍然保留在厂区,完好无损。

1921年2月,由晚清举人杨廷栋及施肇曾等人发起,在戚墅堰筹办震华制造电气机械总厂(简称“震华电厂”,为戚电厂的前身),拟在中国开办德国西门子公司远东分公司,开中国电气机械制造先河。后因时局动荡,资金招募不足,改为专营电力。经过三年苦心营造,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力企业——震华电厂竣工发电,成为当时全国八大电厂之一。

震华电厂竣工时,全厂的发电设备为两台西门子机组,总容量为6400千瓦,直到2000年后才“卸任”,可以说,它们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震华电厂改称戚电厂后,统一常锡地区电力营业,清理债务,实行改组,进行扩建。至1937年6月,全厂已具有4机6炉、6.6千伏及33千伏输电线路各4条的规模,发电总容量达1.71万千瓦,号称“沪宁铁路的动力心脏”。

1925年3月16日《新武进报》震华特刊,介绍震华电厂情况。

????上世纪80年代,戚电厂第一次组织人员编修厂志。1985年,时年21岁、毕业于南京电力学校(现为南京工程学院)的郭金富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分配进厂,成为了运行班组的一名学徒工。

戚电厂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七次扩建,新世纪初的“西气东输”工程更是让戚电抓住了机遇,开启了长达十五年的“绿色转型之旅”,如今成为装机容量排名全国前三的天然气发电厂。郭金富经历过其中的四次扩建。1988年,两台2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通过大运河从哈尔滨、武汉等地运输到常州,从三山港用吊车卸货装车进厂,作为技术骨干,郭金富参与了两台机组的调试、运行。

工作30多年来,郭金富先后在运行车间、检修车间以及计划营销部工作过。尽管如今已不在生产技术一线,作为经营部室的党支部书记,郭金富回想起自己当年参与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依旧热情满怀。

?红色教育基地,浓缩百年发展历史

戚电厂与党同龄,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也从来都不乏革命故事和人物,比如南洋公学公派留学归国、怀揣实业报国情怀、敢为人先办企业的第一任厂长杨廷栋,比如常州工人运动先驱、出生入死播撒革命火种、建立江苏电力系统第一个党支部的王寿生。上世纪80年代,戚电厂立起一座王寿生的石雕像,至今仍然保留在厂区,完好无损。

为了留住历史,传承百年工业遗产,2018年,戚电厂建成了以“传承红色、实业报国、现代化求索”为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建筑和展陈设计中将红色元素贯穿始终,在“星星之火”、“风雷激荡”、“高擎铁锤”、“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等五个展厅中,把戚电近百年的历史通过图片文字以及场景还原、雕塑、油画、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加以展现。“2011年,是我们建厂90周年,当时,我们在先后编纂的两部厂志的文字基础上,开始对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及影像、实物资料的收集,通过在1000多名在职及退休职工中发动,征集到了一批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陈一峰1994年进厂,近年来,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2016年,红色展馆启动建设,为此,陈一峰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主要就是一个展示陈列脉络的梳理,通过网络、档案馆查阅资料,以及咨询收藏界的朋友,找寻线索。”

????戚电厂与党同龄,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一代代戚电人的记忆和情怀,全部都留在了这座红色展馆里。陈一峰(左一)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展馆,回顾历史。

陈一峰说,经过近百年的洗礼,运河畔的老厂房已经拆除原址扩建,当初的西门子机组也已经“退役”,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全部都留在了这座红色展馆里。这里有企业早期共产党员、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孙梦雷(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的小说、记载戚电职工解放初期反轰炸斗争的《苏南日报》、二十年代发电机机组铭牌、1933年“抵制日货”的石凳、七十年代自行设计制造发电机的机床等,这些老物件是时代的亲历者,看到这些老物件,人们的思绪就会被带回到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

“红色基因”是戚电精神,更是内生动力

郭金富还记得刚进厂时,门前的延陵东路还是一条石子路,当时厂区环境也没这么好,他就住在厂区的宿舍里。后来结婚了,儿子常被他带来,厂区里满满都是父子俩的回忆。“小孩子就觉得很神奇,这里像一个魔法盒子,怎么电就能发出来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戚电厂全景。

????其实,让戚电人念念不忘的,不仅仅是这座百年老厂的一砖一瓦,代代传承的戚电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红色基因”是这家百年电企的内生动力——上世纪50年代,戚电厂从社会上招募了18名知识青年,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被誉为“戚电十八罗汉”,名动苏南。2000年后,为了成为国内第一批燃机项目的“先行者”,戚电又一批年轻人被推上驾驭美国GE、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等洋设备的“前线”。2009年初,常州市、华电集团首个以劳模名字冠名的工作室——“徐健创新工作室”在戚电成立,旨在突破国外燃机技术封锁,发挥劳模先进、工匠大师的引领作用,组织技术攻关。如今,工作室通过复制模式,已发展成为专业化、多领域的职工创新工作室集群,并大都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电业技术能手等大师工匠领衔。

????如今,戚电厂已是一座清洁美丽的天然气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217万千瓦,位列全国前三,这颗跳动在沪宁线上近百年的“动力心脏”,依然强劲有力。

风雨洗礼近百年,戚电这颗跳动在沪宁线上近百年的“动力心脏”,仍然强劲有力。

文字 常报全媒记者 童华岗 吴燕翎 通讯员?倪侜谷

图片 常报视觉设计中心记者 夏晨希

来源:常州晚报

这是常州“东大门”戚墅堰的十个大姓族谱,有你们家吗?

戚墅堰原是江南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运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因此镇分南北,运河北称上塘,也叫“街上”,是主要的商业中心;运河南称下塘。有一条通长江的河,自北向南在镇东与运河交汇,那河叫三山港,交汇处有一石桥叫万安桥,以通上塘东西。下塘有一条通太湖的河,自南向北而来,与运河交汇,叫梅港河,交汇处也有一石桥,叫兴隆桥,所以下塘分河东、河西。镇东运河上一座惠济桥连接运河两岸。三座桥把戚墅堰镇联通起来,因此戚墅堰镇通江达湖,在江南水乡也算是得天独厚的了。

戚墅堰的民居依河而建,沿三山港的有芳渚里、桥潭里;上塘沿运河,有东街、中街、西街;下塘河东有沿塘村、河东街;河西沿梅港河的有贺家塘,沿运河的有河西街,圩墩村。这就是老戚墅堰的基本格局和范围。

世居在戚墅堰的族群已有十几、二十几代人,少的也有五代以上的。屈指可数的宗族在运河北的有:章、蒋、刘、谢、张;下塘有李、贺、朱、潘、吴等,覆盖了老戚墅堰的大部分居民。戚墅堰十个大姓,都有本族的族谱,除了在民间,还在各地图书馆找出来不少。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一、蒋氏

据200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戚墅堰区志》载:“宋淳佑二年(1242)蒋光周从无锡胡埭入赘常州戚氏,是为蒋氏始迁祖。后戚、蒋、刘、谢成为戚墅堰地方的四大姓氏”。从看到的蒋氏宗谱看,基本是符合的,只是戚氏并非戚墅堰的四大姓氏。戚墅堰可以肯定与戚氏有关,至于何以没有传存为大族,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下文提及的“毗陵元季遭乱,居民稀少”,以致需要“移民,以实户口”与此不无关联。

一梅堂《蒋氏宗谱》 民国十七年(1928)重修,十卷,卷首七卷。始迁祖光周,系重珍公长子,字达先,号半罗山人,荫补太庙斋郎,于宋淳祐二年(1242)由无锡胡埭迁晋陵戚墅堰,即为戚里始迁祖。光周生宋宁宗嘉定十年丁丑(1217),卒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戍(1286),享寿七十。配戚墅堰戚国荣之女。蒋重珍,字良贵,号一梅,宋嘉定癸未(1223)状元。何以状元公子要入赘戚墅堰戚姓?无锡一梅堂《蒋氏宗谱》记载是因“有元御世,隐居不仕”,“戚公无子,遂受其业而居焉”。

至蒋光周九世有八人,其后子孙繁衍,遂分为八房。长房、三房、四、五房分别迁剑湖小漕村、河区、马杭上蒋、下蒋村、钱桥、塘门。留戚墅堰的是二房、六、七、八房,集中居住在桥潭里、中街牌楼弄。蒋氏祠堂在戚墅堰后街中部,祠堂为戚墅堰区医院前身戚墅堰联合诊所于1951年5月成立时所用,有平房6间,150平方米,后在医院扩建时拆除。

二、谢氏

宝树堂《毗陵谢氏宗谱》 民国三十八年(1949)岁次己丑续修二十二卷。按谱载,谢廙为迁常一世祖,名达文,字彦成 原籍河南开封府,宋建炎初随宋高宗南渡,官武进县尉,卜居郡城西北三十里安善乡,地名谢庄(今罗墅)。四世德诚,宋季兵兴挈家迁居郡城东北三十里,地名横山丰北里。德诚、德安公徙居那庄(在今横山桥)。

八世祖念皋由那庄迁居于戚墅堰西镇,为戚墅堰始迁祖。念皋公为富七公子,名珉,号思斋,元至正甲申年(1344)生,子四:长伯仁、次伯义、三伯智、四伯信。除长子伯仁因商居徐州外,其余三子在戚墅堰,以耕读传家,其后子孙繁衍。按念皋公生年推算,其徙居戚墅堰当在其成年,约在明洪武初1375年左右。祠堂为解放初戚墅堰区政府所用。

三、李氏

世德堂《李氏宗谱》 民国岁次己巳(1929)重修,六卷。谱称戚墅堰下塘河东李氏为南宋名臣李纲后裔。先祖李忠定,南宋名臣李纲为三世祖。李刚长子仪之,仪之长子震,震长子木,木子煒,炜子壎,勳子锦,锦子泳,泳子炯,炯子燧,燧次子燔,燔子址,址三子旺六,旺六三子道三。

十六世道三公于明洪武初,爱戚墅堰下塘之胜,遂由无锡卜筑于此,为下塘始迁祖。洪武初当在1380年左右。谱载至三十四世,下塘为十九世。下塘有四分:东分、中分、西分、西西分;外迁有水车头分、上田舍分。原祠堂在河东西南。

四、刘氏

贻远堂《毗陵戚墅堰大宗祠增修刘氏宗谱》光绪二十六年(1900)增修,十六卷十四册(后在民国期间有续修,未找到续修谱)。有记云:考其所由来,始迁祖为苏产,原籍闽省,系屏山先生之的派,游学卜居于此者也。刘公讳闻,字令誉,性怀高洁,不趋势利。深爱斯镇占江南名胜。若谓后世子孙:“居此必昌”。于有明时乃来此建屋数楹,择里而处,且耕且读,家道渐兴。阅若干世即为戚墅堰之望族。今之联络布散由此而复徙他方者,近则有若芳渚溪筱园里,郡城之大街铁市巷;远则有若苏省之望亭镇、宜邑之新渎桥。相去数百里间,支分派别,声势互通。皆系戚墅堰闻公之后裔也。己亥春刘氏增修谱牒告成,公之十五世孙瑛经理斯役,伊子瀛洲曾游学吾门,来丐余为公传。余固辞,其请益力,因与坐谈公之涯略。如此且识瀛洲熏陶于公之遗范也深矣。余生也晚,不亲灸先生而见其为人,故公之言行不详第述。公之迁乔以记之,俾后知戚墅堰之有刘氏也,自闻公始。

刘氏迁戚时间,此记说一世祖闻公“于有明时乃来此”;而进士徐颋撰序时说:“先世自开封迁江宁,自江宁迁苏州,代有闻人。明中叶有讳闻者,始由苏迁常州之戚墅。”以徐序较具体,取明弘治年间,即1500年左右。

其后,有迁芳渚、沈家塘、望亭、西瀛里、前郑村、石家桥、下塘、小王村者。

刘氏祠堂在戚墅堰小学东(原是一片稻田,曾经为戚墅堰区医院所用,后为戚农社收回,已拆)。

五、贺氏

诒安堂《江村贺氏宗谱》1923年五修,十八卷、十八册。近年已续修。一世祖惟善,宋嘉定三年进士,为晋陵令,遂占籍城南之江村焉。五世圣一徙居丹阳兰陵镇、圣二徙居丹徒见璧村、圣三徙居奔牛镇、圣四世籍江村。

自惟善公占籍武进江村以来迄今六百余载矣。十一世子明公为明道书院山长,挺生七子:昂、熙、彝、杰、伦、斌、洪,皆俊髦也。杰字彦英,生三子,长廷祥仍籍故居;次廷禨,子时广徙在礼嘉桥;季子廷禛,子时康徙于戚墅堰之下塘,伦早世。时康(十四世) 徙居戚墅堰,生卒俱失,子二:淄、沔。淄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据此推算:时康当生于1510年左右。迁徙戚墅堰约在1540年左右(明嘉靖中期)。祠堂在贺家塘北,部分尚存。

六、朱氏

厚德堂《围墩朱氏宗谱》。戚墅堰圩墩(谱作围墩)朱氏宗谱至清光绪戊子(1888)为八修,六卷六册。谱称始迁祖为济公子梓,字富八,号怀山,“冠带徽籍,苏州人,始迁围墩,是为围墩始祖”。八修谱序称围墩“朱氏自富八怀山公始迁围墩里,子姓殷繁,明季清初已成巨族,迄今三百余年,谱凡八修。”据此推算,当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之后期,大约在1560年左右。至五世分四房。二房有迁高田村;三房有迁包巷里、社塘桥、孙塘桥、铁匠村、居家村、宜兴、黄村、戚墅堰、冯家村、塘桥;四房有迁朱家头、陆区桥、曹墩、杨庄头、西曹村、察亭桥、朱村、坂上、岐舍桥、戴溪桥者。

朱氏宗祠在村上,已拆。

七.章氏

《全城章氏宗谱》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续修,六十卷。一世祖嵩实,讳诚甫,字道达,元南京都督府都事。先世居闽,宋嘉定二年(1209)良能公自闽徙居安徽凤阳府定远县太平乡,六传而至嵩实公。公学识通明,才猷炼达,丰神颖异,为一乡闻人。元顺帝征为都督府都事,解组后偕季弟嵩仁公自凤阳至毗陵,乃占籍城东三十里安尚乡白塔塘桥居之。嵩仁公卜居丁堰,后次弟谦甫公访兄而至,遂卜居城西厚余,是为常郡三大分。七世灌,又名渝,配氏阙,自塘桥徙居圩(虞)桥,子四,长子廷樨,自虞桥迁居芳渚,是为芳渚分始祖。其曾孙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推算廷樨当生于1550年左右,即明嘉靖中后期,迁芳渚应在万历初1580年左右。“郡东二十里曰芳渚,章氏居焉。章,望族也,以科名文学显者不乏人,而不竟荣利陶然自乐者群”。章氏祠堂在塘桥,芳渚有分祠堂。

八、张氏

二铭堂《张氏宗谱》十修于民国十八年(1929),2009年十一修,三分戚墅堰支未参与。明洪武初,北宋理学家张载第九世孙守章公自陕西凤翔(今宝鸡眉县)奉诏,携子显一、显二、显三徙常州郡东,卜居方茂山城湾(今属新安),兄弟三人为张氏三分支分祖。第六世显三公三分支敦恕公,讳艺行“以其地僻,乃遵水而南,至戚墅镇,遂卜居焉。”其后且耕且读,家业渐隆,遂为戚墅堰望族。艺行子爱山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爱山“稍长,随父迁戚墅镇”,故戚墅堰张氏迁戚时间应在万历八年(1580)前后。第十世、十三世、十四世有迁芳渚者,为其一分支。张氏宗祠在普济弄16号,现为民居。

九、吴氏

延祉堂《邑塘吴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重修,一部十二卷十二本,2010年续修一部十二卷八本。戚墅堰下塘河西兴隆桥吴氏是其一分支。十六世继和公和继贤公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自严庄桥高田上迁至戚墅堰下塘兴隆桥,迄今(2017)三百三十年,宗祠在剑湖邑塘,五八年大跃进时部分拆掉,建沿江高速路时全拆,现也不复存在矣。

十、潘氏

益贞堂《毗陵潘氏宗谱》十二卷十二册 民国十六年(1927)七修,2012年八修,十二卷十二册。戚墅堰下塘河西潘氏是潞城镇后潘村潘氏益贞堂的一支,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迁戚。分迁祖潘大辂,号天衢,为益贞堂十八世潘观成次子,寿登九十有四。清“高宗纯皇帝圣驾南巡三遇覃恩。钦赐银牌粟帛。”迄今(2017)三百另五年,繁衍十二世。宗祠在后潘,改建小学后已拆。

戚机厂旧址:抗战烽烟的时代见证

老三楼

 

总成车间

武进区延陵东路358号,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即戚机厂)高大的围墙内,矗立着一幢3层高小洋房,戚机厂人称它“老三楼”,又叫民国办公楼,是1941年时由日寇所建,它与总成车间、联合剪冲机和道钉锻造机等老机器设备一起,合称为“戚机厂旧址”,见证了武进抗战时期的一段历史。

据新出版的中吴舆地丛书《遗址遗迹》记载,民国办公楼,位于现厂区东南侧,1941 年日军所建,建成后日本的历任场长均在此楼办公,解放后称“老三楼”。建筑面积611.5 平方米,钢混结构,红砖砌筑墙体,平面近似曲尺形,东南侧入口设计为扇形。主体为二层,东南侧三层,二层檐口为三层菱角檐。东、南两侧二层、三层窗口下方均设有若干自内向外呈放射状的方形射击孔洞,用以加强戒备。戚机厂旧址保存有多部老机器设备。联合剪冲机,1906 年英国制造,4.5 米,宽1.4 米,高3.8 米,表面现喷饰蓝色,侧面中部铸有4 行阳文“RUSHWORTH &Co MAKERS/SOWERBY BRIDGE/S N R/No 429/1906”字样。道钉锻造机,1929 年英国制造,长2 米,宽3.45 米,高1.53 米。2008 年2 月26 日,戚机厂民国建筑群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12 月19 日,戚机厂旧址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戚机厂厂史资料收集研究者曹建明告诉记者,解放后虽几经修缮,“老三楼”楼身上的多个机枪孔仍被保留,这是抗战时期日本人为防备戚机厂工人暴动和加强自身防卫而设。历任日本籍的厂长都在这座楼里办公,这幢楼是日本侵略武进的真实写照。

戚机厂厂址从原来的上海吴淞搬到武进戚墅堰,是因为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吴淞机厂,将其作为司令部办事处驻地,厂房设备遭破坏,生产瘫痪。日军撤离后,工厂经整修重建,恢复生产。1936 年,国民政府鉴于吴淞机厂所处位置环境险恶,决定搬迁。在备选的萧山、闸口、衢县、戚墅堰等4 个地点中,戚墅堰地处京(宁)沪铁路中段,水陆交通便利,地带开阔,发展余地,且有戚墅堰发电厂供电,成为新厂的理想位置。1936 年10 月,工厂开始搬迁,建造厂房。1937 年1 月,戚墅堰临时机厂开始修理机车,2 月1 日,更名为戚墅堰机厂,简称“戚机厂”。

曹建明不无遗憾地说:“从搬迁到再一次落于日寇手中,仅仅过了一年。1937年11 月27 日,日军占领戚机厂和戚墅堰发电厂,12 月15 日,日军铁道派遣团进驻工厂,工厂更名‘武进工场’,1938 年12 月,又更名为‘常州工场’。”

根据《戚机厂工人斗争史》记载,1940年5月,中共澄武锡工作委员会为开辟常州城区的抗日工作,派党员戚拯和朱腾以戚机厂为重点,秘密组织青年工人进行抗日活动。动员戚机厂工人加入“武进青年抗日救国团”,戚机厂成为中共发展“青抗团”的重点。

曹建明说,从1940年5月到当年年底,戚机厂“青抗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团员利用各种机会,把抗日标语、传单带进工场,秘密张贴、散发;为耗损日伪物资、延误生产,团员有意烧坏马达,搞坏吊车,铣床。团员黄盘林在范银生的配合下,从工场守卫室后窗偷出一支步枪,交给了青抗团领导人戚拯。

“青抗团”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41年1月上旬,由于混入“青抗团”的坏分子告密,青抗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而被迫停止活动,该团常州联络站负责人杨志年遭敌杀害,部分团员被判处徒刑。

《戚机厂工人斗争史》对之后戚机厂工人的抗日斗争仍有详细记载,曹建明表示:“虽然青抗团停止了活动,但到了1943年10月,在党的领导下,以原青抗团骨干为主,成员最多时有30余人的兄弟会成立,他们在工场内外秘密散发传单,侦察敌人兵力调动情况,抓紧时机搜集敌伪枪支弹药,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记者 张军

编辑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