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墅堰变化很大,主要集中在丁剑路以北,东方路以南。经历前几年的成片区拆迁安置,在这块区域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局面。
前不久刚开放的经开区文化馆让我倍感开心,我这个喜欢安静看书的人再也不用大老远赶到新北文化广场去抢那几个阅读座位了,我们戚墅堰终于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出门要不了多远就可以走进精神的家园,一个给内心宁静的场所。
经开区文化馆建筑上很有特色,俯瞰像一个巨大的风车。内部空间也高大开阔,给人一种进入知识殿堂的感觉。当走出文化馆,放眼展望门口这块开阔的场地,是一汪平静的水潭,而再更远处是一大片空旷的绿地,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市民前来休憩,阅读,享受美好的春光。
这块地方很美,美好的让我忘了这里曾经的样子,因为丁剑路以北在我年少时就在心里定位为戚墅堰的边缘地带。戚墅堰的最北端就是老戚墅堰研究所门口往北不远处的那座桥,过了桥就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我从来不曾涉足探险。因为对于我来说,从戚墅堰大街往北到老戚墅堰研究所的这片狭长的地带已经充满了足够多的内容,足够多的故事来让我探究。
我的家在戚墅堰芳渚村,要出门总得从村中小路绕到泡桐路,沿着泡桐路往西是药厂,我还上小学时候这个药厂就倒闭了。药厂斜对面对着曾经的戚大街地道。曾经有段时间,这里应该是戚墅堰最繁忙的路口。地道口还有岗亭,专门有两老头看在那里,监督那个没有下车推行过地道。要是遇到几个赶直接冲下去的,那老头也弄辆自行车冲下去,当场就抓住他。可想而之,那个时候在地道里推自行车的人该是有多少了。
沿着药厂的围墙继续往西,是曾经的煤球厂。小时候妈妈带我去里面洗过澡。我看到过工厂里面的场景,那个时候我一直把这个厂当成是挖煤的厂,因为我进去的时候真的有看见满地都是黑色的粉尘,有个过道中前都是黑色的粉尘,我以为那里是从地下挖煤的洞口。煤球厂门口那条路我们都把它叫做煤屎滩,厂门口这段马路在我印象中就没有赶紧过,空气中永远飘散着挥之不去的粉尘,这说的还是晴朗的日子,要是遇到下雨天,那就是满地的泥泞了。要说这段路如此灰蒙蒙的不能全赖煤球厂,煤球厂还曾经是火车站装卸站,卸下来的物质主要就是煤炭,我经常看到从装卸站门口蹲守好几个手拿铲子全副武装的工人,就等运煤火车出站,主要以出站他们就抓紧时间去清理火车车身掉落的煤灰,或者煤炭。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应该有很多煤落入他们的蛇皮袋。
顺着这条路再往西,这是一段漫长且枯燥的道路。左侧是装卸站的围墙,越过围墙是横跨铁路的吊车,一年四季总是在忙碌的搬运从火车上下来的货物。骑车走在这条路,我经常仰望天空,我会看到不知道谁家训练的鸽群在上方盘旋。那时候天是蓝色的,这条道路也是繁忙的,有去戚机厂上班的,有去工房区的,还有去五一大队的,这条路就是必经之路。
这条路尽头右拐,就到站北了。就是戚墅堰火车站的北边,因为铁路的阻隔,这块地的百姓要上戚大街必须绕到戚大街地道才能去,网盘觉得他们更愿意去工房9区采买生活物资。不过,就在站北这条不算太长的马路两边已经是非常热闹的街市,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路面有多个卖早点的摊子,还有个卖豆浆油条的早餐店就在站北新村对面不远处。每天放学,这条路两边已经摆满了各种蔬菜和地摊。俨然成为了一个露天菜场,很多途径此地的人都是顺路买了回家。我妈妈就是。马路左边是站北新村,比较老旧,马路右边是农村民房,比较凌乱,跟我们芳渚村有的一拼。
不管怎样,我还是会顺着这条路往前走,走到看到门口有个铁架门头,巨大的铁架横跨马路,上面书写五一人民欢迎你,这几个字的地方。就是五一大队了,我知道我马上就要到外婆家了。这条马路很宽广。像是新修不久的。马路两边是广袤的农田,田里种的大都是蔬菜。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菜地习以为常,我喜欢走进菜地,在菜地里你可以感受四周的空旷,有种特别的感觉。一块块被照料很好的菜地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作品,你经常可以看到附近村民在菜地里忙活,日出而做,日落而而息,这是我最熟悉的场景。
沿着这条路再往前就到戚研所了,也就是我说的我认为的戚墅堰的尽头。这就是我在戚墅堰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