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常州高考差强人意,跟城市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昨天在化龙巷看到一篇帖子,说常州2020高考400分以上人数只有几十人。帖子下方不久就有纠正,省常中103人。貌似挽回了点颜面。我长了个心眼,在网上查询了一圈江苏2020高考各市400以上人数汇总。省常中确实是103人。但在整个江苏各城市排名中,也就12名。甚至没有赶上苏北苏中的一些城市。在省常中之前的是徐州一中104人,再前面是连云港新海中学107人。

仅仅从人数上考量不能说明问题,说不定常州之前的几个城市参考人数上会多点,参考人数多,优秀学生的人数就多,考高分的人数相对来说也会多一点。就算这样解释,也不能遮盖近几年常州教育每况愈下的现状。具体数据有心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询。近几年来,常州高考的录取率一直处于江苏省中等靠下的位置。

高考成绩不见起色,最关切的就是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的家长。高考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命运跃迁,掌握了每一位考生的命运。数以万计的家长舍尽家财,或是辞职陪读,都希望能在孩子命运跃迁之路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每个人都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苦难的生活。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影响。我今天就想来谈谈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学区房才变得价值连城。但是硬件的房产我们可以舍尽家财获取,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却并不那么容易获得。常州作为一个三线城市,近几年来一直属于人口流出的状态。每逢节假日最后一天,你们去火车站看看,就能印证我的看法。

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去其他城市生活工作,而留下来的人以及那些来到这个城市的,都是哪些人呢,从事一般技能的劳动人口,从苏北或者偏远地区来这打工的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员从受教育程度上来说肯定都是低下的。那这些人对于他们后代的教育关注度肯定也是极其低下的。当这部分人的子女进入学校环境,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氛围提供正能量吗?可能他们的爸妈只想他们有个书能读就可以了。但是这部分孩子对整个学习环境的破坏是明显的。

而这又是由于常州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造成的,一直以来都是以基础制造业为发展根基的常州,培育了一大批国有或者民营制造业企业,大部分企业都是以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这样的产业结构就很难吸引那些有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来常州安居乐业,那就更指望不上他们的孩子能来常州好好学习了。

我的观点就是说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跟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本地的人口不断出去,优质的人口不愿意进来,这片土地只会变得越来越“荒芜”!

遥想我那个年代的戚墅堰,戚墅堰铁路中学,高中部的重点班一点也不比市里的差,也曾出现考上清华的考生。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都围绕着这片厂区。国家战略发展的对象就是戚机厂,吸引了一大批长三角甚至是中国更遥远地区的优秀人才来到戚墅堰。这群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除了勤恳工作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们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这片土地。小时候在花溪公园,我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爱好的人们,有练气功的,有玩鸟的,有玩风筝的,各种各样,这种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就从侧面反应了这群人的文化水平。你在看看现在公园里的人都在干些啥,除了遛弯就是广场舞。

那个时候人口是单一的,我周围的同学父母大部分的在戚机厂工作,每逢家长会是各位家长最热闹的线下娱乐活动,当然是针对成绩好的。要是哪个孩子成绩不好,这为家长在厂里干活都觉得低人一等,所以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格外重视。

戚墅堰的四中与铁中以运河为界,中间是戚大街。没到节假日,我们都会聚集到机厂门口的体育场打篮球,各种玩耍,除了生产与生活,戚墅堰这片土地也是适合孩子们,少年们,学习与成长的地方。我非常有幸,我的童年与少年能在这样一片地方生活与生长。

 

[wpstatistics stat=pagevisits time=year]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