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电厂的前世今生

工业遗产系列之②戚电厂:

????红色基因里,绵延的百年电厂的时光印记

每天早上8点多,55岁的郭金富都会和儿子郭晓暘一起从兆丰花园的家出发,延陵路一直向东往厂区的这段路,总能勾起父子俩的回忆。

“大烟囱”,是戚电厂的标志。其实,这是电厂的冷却塔,用于冷却机组排出的热水。

????? “那时候每次骑着车带儿子从家里过来,小家伙看到两个高高的大水塔,就特别兴奋,喊着‘大烟囱’、‘大烟囱’,其实啊,那是电厂的冷却塔,但在孩子那代人的记忆里,这已经成了戚电厂的标志。”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老一辈的人还是更喜欢叫她“戚电厂”。郭金富说,进厂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可一转眼,自己老了,儿子长大了,还成为了一名“戚二代”,这让他对自己奉献了30多年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依恋。

延陵东路368号,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依着滚滚的运河水而生,见证着常州工业、制造业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还有两年,戚电厂就要迎来百岁华诞。

?两台西门子发电机组,成为“时代标记”

????震华电厂,是戚电厂的前身。1921年2月,杨廷栋及施肇曾等人发起筹办震华制造电气机械总厂,计划制造电气机械兼营电力,由于规划宏大超前,还被当地百姓称为“万物工厂”。

????1927年1月-3月,震华电厂秘密建立中共党支部,王寿生同志任党支部负责人,这是江苏电力系统的第一个党支部。上世纪80年代,戚电厂立起一座王寿生的石雕像,至今仍然保留在厂区,完好无损。

1921年2月,由晚清举人杨廷栋及施肇曾等人发起,在戚墅堰筹办震华制造电气机械总厂(简称“震华电厂”,为戚电厂的前身),拟在中国开办德国西门子公司远东分公司,开中国电气机械制造先河。后因时局动荡,资金招募不足,改为专营电力。经过三年苦心营造,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力企业——震华电厂竣工发电,成为当时全国八大电厂之一。

震华电厂竣工时,全厂的发电设备为两台西门子机组,总容量为6400千瓦,直到2000年后才“卸任”,可以说,它们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震华电厂改称戚电厂后,统一常锡地区电力营业,清理债务,实行改组,进行扩建。至1937年6月,全厂已具有4机6炉、6.6千伏及33千伏输电线路各4条的规模,发电总容量达1.71万千瓦,号称“沪宁铁路的动力心脏”。

1925年3月16日《新武进报》震华特刊,介绍震华电厂情况。

????上世纪80年代,戚电厂第一次组织人员编修厂志。1985年,时年21岁、毕业于南京电力学校(现为南京工程学院)的郭金富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分配进厂,成为了运行班组的一名学徒工。

戚电厂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七次扩建,新世纪初的“西气东输”工程更是让戚电抓住了机遇,开启了长达十五年的“绿色转型之旅”,如今成为装机容量排名全国前三的天然气发电厂。郭金富经历过其中的四次扩建。1988年,两台2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通过大运河从哈尔滨、武汉等地运输到常州,从三山港用吊车卸货装车进厂,作为技术骨干,郭金富参与了两台机组的调试、运行。

工作30多年来,郭金富先后在运行车间、检修车间以及计划营销部工作过。尽管如今已不在生产技术一线,作为经营部室的党支部书记,郭金富回想起自己当年参与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依旧热情满怀。

?红色教育基地,浓缩百年发展历史

戚电厂与党同龄,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也从来都不乏革命故事和人物,比如南洋公学公派留学归国、怀揣实业报国情怀、敢为人先办企业的第一任厂长杨廷栋,比如常州工人运动先驱、出生入死播撒革命火种、建立江苏电力系统第一个党支部的王寿生。上世纪80年代,戚电厂立起一座王寿生的石雕像,至今仍然保留在厂区,完好无损。

为了留住历史,传承百年工业遗产,2018年,戚电厂建成了以“传承红色、实业报国、现代化求索”为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建筑和展陈设计中将红色元素贯穿始终,在“星星之火”、“风雷激荡”、“高擎铁锤”、“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等五个展厅中,把戚电近百年的历史通过图片文字以及场景还原、雕塑、油画、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加以展现。“2011年,是我们建厂90周年,当时,我们在先后编纂的两部厂志的文字基础上,开始对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及影像、实物资料的收集,通过在1000多名在职及退休职工中发动,征集到了一批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陈一峰1994年进厂,近年来,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2016年,红色展馆启动建设,为此,陈一峰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主要就是一个展示陈列脉络的梳理,通过网络、档案馆查阅资料,以及咨询收藏界的朋友,找寻线索。”

????戚电厂与党同龄,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一代代戚电人的记忆和情怀,全部都留在了这座红色展馆里。陈一峰(左一)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展馆,回顾历史。

陈一峰说,经过近百年的洗礼,运河畔的老厂房已经拆除原址扩建,当初的西门子机组也已经“退役”,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全部都留在了这座红色展馆里。这里有企业早期共产党员、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孙梦雷(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的小说、记载戚电职工解放初期反轰炸斗争的《苏南日报》、二十年代发电机机组铭牌、1933年“抵制日货”的石凳、七十年代自行设计制造发电机的机床等,这些老物件是时代的亲历者,看到这些老物件,人们的思绪就会被带回到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

“红色基因”是戚电精神,更是内生动力

郭金富还记得刚进厂时,门前的延陵东路还是一条石子路,当时厂区环境也没这么好,他就住在厂区的宿舍里。后来结婚了,儿子常被他带来,厂区里满满都是父子俩的回忆。“小孩子就觉得很神奇,这里像一个魔法盒子,怎么电就能发出来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戚电厂全景。

????其实,让戚电人念念不忘的,不仅仅是这座百年老厂的一砖一瓦,代代传承的戚电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红色基因”是这家百年电企的内生动力——上世纪50年代,戚电厂从社会上招募了18名知识青年,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被誉为“戚电十八罗汉”,名动苏南。2000年后,为了成为国内第一批燃机项目的“先行者”,戚电又一批年轻人被推上驾驭美国GE、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等洋设备的“前线”。2009年初,常州市、华电集团首个以劳模名字冠名的工作室——“徐健创新工作室”在戚电成立,旨在突破国外燃机技术封锁,发挥劳模先进、工匠大师的引领作用,组织技术攻关。如今,工作室通过复制模式,已发展成为专业化、多领域的职工创新工作室集群,并大都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电业技术能手等大师工匠领衔。

????如今,戚电厂已是一座清洁美丽的天然气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217万千瓦,位列全国前三,这颗跳动在沪宁线上近百年的“动力心脏”,依然强劲有力。

风雨洗礼近百年,戚电这颗跳动在沪宁线上近百年的“动力心脏”,仍然强劲有力。

文字 常报全媒记者 童华岗 吴燕翎 通讯员?倪侜谷

图片 常报视觉设计中心记者 夏晨希

来源:常州晚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