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原是江南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运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因此镇分南北,运河北称上塘,也叫“街上”,是主要的商业中心;运河南称下塘。有一条通长江的河,自北向南在镇东与运河交汇,那河叫三山港,交汇处有一石桥叫万安桥,以通上塘东西。下塘有一条通太湖的河,自南向北而来,与运河交汇,叫梅港河,交汇处也有一石桥,叫兴隆桥,所以下塘分河东、河西。镇东运河上一座惠济桥连接运河两岸。三座桥把戚墅堰镇联通起来,因此戚墅堰镇通江达湖,在江南水乡也算是得天独厚的了。
戚墅堰的民居依河而建,沿三山港的有芳渚里、桥潭里;上塘沿运河,有东街、中街、西街;下塘河东有沿塘村、河东街;河西沿梅港河的有贺家塘,沿运河的有河西街,圩墩村。这就是老戚墅堰的基本格局和范围。
世居在戚墅堰的族群已有十几、二十几代人,少的也有五代以上的。屈指可数的宗族在运河北的有:章、蒋、刘、谢、张;下塘有李、贺、朱、潘、吴等,覆盖了老戚墅堰的大部分居民。戚墅堰十个大姓,都有本族的族谱,除了在民间,还在各地图书馆找出来不少。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一、蒋氏
据200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戚墅堰区志》载:“宋淳佑二年(1242)蒋光周从无锡胡埭入赘常州戚氏,是为蒋氏始迁祖。后戚、蒋、刘、谢成为戚墅堰地方的四大姓氏”。从看到的蒋氏宗谱看,基本是符合的,只是戚氏并非戚墅堰的四大姓氏。戚墅堰可以肯定与戚氏有关,至于何以没有传存为大族,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下文提及的“毗陵元季遭乱,居民稀少”,以致需要“移民,以实户口”与此不无关联。
一梅堂《蒋氏宗谱》 民国十七年(1928)重修,十卷,卷首七卷。始迁祖光周,系重珍公长子,字达先,号半罗山人,荫补太庙斋郎,于宋淳祐二年(1242)由无锡胡埭迁晋陵戚墅堰,即为戚里始迁祖。光周生宋宁宗嘉定十年丁丑(1217),卒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戍(1286),享寿七十。配戚墅堰戚国荣之女。蒋重珍,字良贵,号一梅,宋嘉定癸未(1223)状元。何以状元公子要入赘戚墅堰戚姓?无锡一梅堂《蒋氏宗谱》记载是因“有元御世,隐居不仕”,“戚公无子,遂受其业而居焉”。
至蒋光周九世有八人,其后子孙繁衍,遂分为八房。长房、三房、四、五房分别迁剑湖小漕村、河区、马杭上蒋、下蒋村、钱桥、塘门。留戚墅堰的是二房、六、七、八房,集中居住在桥潭里、中街牌楼弄。蒋氏祠堂在戚墅堰后街中部,祠堂为戚墅堰区医院前身戚墅堰联合诊所于1951年5月成立时所用,有平房6间,150平方米,后在医院扩建时拆除。
二、谢氏
宝树堂《毗陵谢氏宗谱》 民国三十八年(1949)岁次己丑续修二十二卷。按谱载,谢廙为迁常一世祖,名达文,字彦成 原籍河南开封府,宋建炎初随宋高宗南渡,官武进县尉,卜居郡城西北三十里安善乡,地名谢庄(今罗墅)。四世德诚,宋季兵兴挈家迁居郡城东北三十里,地名横山丰北里。德诚、德安公徙居那庄(在今横山桥)。
八世祖念皋由那庄迁居于戚墅堰西镇,为戚墅堰始迁祖。念皋公为富七公子,名珉,号思斋,元至正甲申年(1344)生,子四:长伯仁、次伯义、三伯智、四伯信。除长子伯仁因商居徐州外,其余三子在戚墅堰,以耕读传家,其后子孙繁衍。按念皋公生年推算,其徙居戚墅堰当在其成年,约在明洪武初1375年左右。祠堂为解放初戚墅堰区政府所用。
三、李氏
世德堂《李氏宗谱》 民国岁次己巳(1929)重修,六卷。谱称戚墅堰下塘河东李氏为南宋名臣李纲后裔。先祖李忠定,南宋名臣李纲为三世祖。李刚长子仪之,仪之长子震,震长子木,木子煒,炜子壎,勳子锦,锦子泳,泳子炯,炯子燧,燧次子燔,燔子址,址三子旺六,旺六三子道三。
十六世道三公于明洪武初,爱戚墅堰下塘之胜,遂由无锡卜筑于此,为下塘始迁祖。洪武初当在1380年左右。谱载至三十四世,下塘为十九世。下塘有四分:东分、中分、西分、西西分;外迁有水车头分、上田舍分。原祠堂在河东西南。
四、刘氏
贻远堂《毗陵戚墅堰大宗祠增修刘氏宗谱》光绪二十六年(1900)增修,十六卷十四册(后在民国期间有续修,未找到续修谱)。有记云:考其所由来,始迁祖为苏产,原籍闽省,系屏山先生之的派,游学卜居于此者也。刘公讳闻,字令誉,性怀高洁,不趋势利。深爱斯镇占江南名胜。若谓后世子孙:“居此必昌”。于有明时乃来此建屋数楹,择里而处,且耕且读,家道渐兴。阅若干世即为戚墅堰之望族。今之联络布散由此而复徙他方者,近则有若芳渚溪筱园里,郡城之大街铁市巷;远则有若苏省之望亭镇、宜邑之新渎桥。相去数百里间,支分派别,声势互通。皆系戚墅堰闻公之后裔也。己亥春刘氏增修谱牒告成,公之十五世孙瑛经理斯役,伊子瀛洲曾游学吾门,来丐余为公传。余固辞,其请益力,因与坐谈公之涯略。如此且识瀛洲熏陶于公之遗范也深矣。余生也晚,不亲灸先生而见其为人,故公之言行不详第述。公之迁乔以记之,俾后知戚墅堰之有刘氏也,自闻公始。
刘氏迁戚时间,此记说一世祖闻公“于有明时乃来此”;而进士徐颋撰序时说:“先世自开封迁江宁,自江宁迁苏州,代有闻人。明中叶有讳闻者,始由苏迁常州之戚墅。”以徐序较具体,取明弘治年间,即1500年左右。
其后,有迁芳渚、沈家塘、望亭、西瀛里、前郑村、石家桥、下塘、小王村者。
刘氏祠堂在戚墅堰小学东(原是一片稻田,曾经为戚墅堰区医院所用,后为戚农社收回,已拆)。
五、贺氏
诒安堂《江村贺氏宗谱》1923年五修,十八卷、十八册。近年已续修。一世祖惟善,宋嘉定三年进士,为晋陵令,遂占籍城南之江村焉。五世圣一徙居丹阳兰陵镇、圣二徙居丹徒见璧村、圣三徙居奔牛镇、圣四世籍江村。
自惟善公占籍武进江村以来迄今六百余载矣。十一世子明公为明道书院山长,挺生七子:昂、熙、彝、杰、伦、斌、洪,皆俊髦也。杰字彦英,生三子,长廷祥仍籍故居;次廷禨,子时广徙在礼嘉桥;季子廷禛,子时康徙于戚墅堰之下塘,伦早世。时康(十四世) 徙居戚墅堰,生卒俱失,子二:淄、沔。淄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据此推算:时康当生于1510年左右。迁徙戚墅堰约在1540年左右(明嘉靖中期)。祠堂在贺家塘北,部分尚存。
六、朱氏
厚德堂《围墩朱氏宗谱》。戚墅堰圩墩(谱作围墩)朱氏宗谱至清光绪戊子(1888)为八修,六卷六册。谱称始迁祖为济公子梓,字富八,号怀山,“冠带徽籍,苏州人,始迁围墩,是为围墩始祖”。八修谱序称围墩“朱氏自富八怀山公始迁围墩里,子姓殷繁,明季清初已成巨族,迄今三百余年,谱凡八修。”据此推算,当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之后期,大约在1560年左右。至五世分四房。二房有迁高田村;三房有迁包巷里、社塘桥、孙塘桥、铁匠村、居家村、宜兴、黄村、戚墅堰、冯家村、塘桥;四房有迁朱家头、陆区桥、曹墩、杨庄头、西曹村、察亭桥、朱村、坂上、岐舍桥、戴溪桥者。
朱氏宗祠在村上,已拆。
七.章氏
《全城章氏宗谱》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续修,六十卷。一世祖嵩实,讳诚甫,字道达,元南京都督府都事。先世居闽,宋嘉定二年(1209)良能公自闽徙居安徽凤阳府定远县太平乡,六传而至嵩实公。公学识通明,才猷炼达,丰神颖异,为一乡闻人。元顺帝征为都督府都事,解组后偕季弟嵩仁公自凤阳至毗陵,乃占籍城东三十里安尚乡白塔塘桥居之。嵩仁公卜居丁堰,后次弟谦甫公访兄而至,遂卜居城西厚余,是为常郡三大分。七世灌,又名渝,配氏阙,自塘桥徙居圩(虞)桥,子四,长子廷樨,自虞桥迁居芳渚,是为芳渚分始祖。其曾孙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推算廷樨当生于1550年左右,即明嘉靖中后期,迁芳渚应在万历初1580年左右。“郡东二十里曰芳渚,章氏居焉。章,望族也,以科名文学显者不乏人,而不竟荣利陶然自乐者群”。章氏祠堂在塘桥,芳渚有分祠堂。
八、张氏
二铭堂《张氏宗谱》十修于民国十八年(1929),2009年十一修,三分戚墅堰支未参与。明洪武初,北宋理学家张载第九世孙守章公自陕西凤翔(今宝鸡眉县)奉诏,携子显一、显二、显三徙常州郡东,卜居方茂山城湾(今属新安),兄弟三人为张氏三分支分祖。第六世显三公三分支敦恕公,讳艺行“以其地僻,乃遵水而南,至戚墅镇,遂卜居焉。”其后且耕且读,家业渐隆,遂为戚墅堰望族。艺行子爱山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爱山“稍长,随父迁戚墅镇”,故戚墅堰张氏迁戚时间应在万历八年(1580)前后。第十世、十三世、十四世有迁芳渚者,为其一分支。张氏宗祠在普济弄16号,现为民居。
九、吴氏
延祉堂《邑塘吴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重修,一部十二卷十二本,2010年续修一部十二卷八本。戚墅堰下塘河西兴隆桥吴氏是其一分支。十六世继和公和继贤公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自严庄桥高田上迁至戚墅堰下塘兴隆桥,迄今(2017)三百三十年,宗祠在剑湖邑塘,五八年大跃进时部分拆掉,建沿江高速路时全拆,现也不复存在矣。
十、潘氏
益贞堂《毗陵潘氏宗谱》十二卷十二册 民国十六年(1927)七修,2012年八修,十二卷十二册。戚墅堰下塘河西潘氏是潞城镇后潘村潘氏益贞堂的一支,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迁戚。分迁祖潘大辂,号天衢,为益贞堂十八世潘观成次子,寿登九十有四。清“高宗纯皇帝圣驾南巡三遇覃恩。钦赐银牌粟帛。”迄今(2017)三百另五年,繁衍十二世。宗祠在后潘,改建小学后已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