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戚墅堰 (序)

戚墅堰文化追溯到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行墩文化,是太湖流域西部马家洪文化的遗存。在远古的母系氏族,先人种植了水稻、烧制了陶器、原始的狩猎、简陋的鱼具、土法的纺织、驯养了家畜、懂得了审美、行墩人制造了独木桥,出土了木婚和木桨,被称为“中华第一橹”。

在史称“南季北孔”的延陵季札,他是“南方第一圣人”,他的母亲西行时曾途落杆墩。后季子三让皇位、云游各国,并在丁堰的万国宫召开诸候百国会议,规模盛大,古今传之.丁堰留有季子挂剑时的剑井寺和徐君墓.季札是孔子的老师,又与孔子齐名,更是孔子仰慕的圣人,季子的谦让留给了历代的戚区仁民,我们为此骄傲。

戚墅堰古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运河到太湖长江,从戚氏家族到戚墅港,戚家繁衍生息。南宋仁宗时太湖连年大水,戚家军加埂作圩、抗洪救灾、建功立业、保一方平安.从此南北港又形成了南北通商,据元朝时记载:戚墅堰早年商业兴漆市清乾隆又载:那时己是“万商云集,百业俱兴”之地,是全国四大集市之一。乾隆六下江南时每每经过丁堰, 就想到毕家的米酒和丁塘港的玉蟹,这是乾隆的最爱.古镇周边又是江南农业最为发达的乡村,他们祖祖辈辈以农耕为业,当年街市每天进出米粮万担,商业最旺时有店铺426家,摊点400家,民国时配套的米厂、粉厂、油坊 就有二十余家。每十天逢二逢七日,民国前专卖牛为“牛陆”,民国后专卖猪为“猪陆”,集市庙会上人山人海,川
流不息,号称“小无锡”。

戚墅堰地处常州东郊,大运河穿镇而过,梅港河、丁塘河、陈墅河、三山港等众水环绕,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人赞曰:“其水势汪洋,波流浩荡,清景春秋,芦汀蓼岸,渔父牧童,歌谣上下”。镇东的惠济桥,是古运河上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它体格雄伟、气度昂然;它桥配双联、石级石栏;它桥上石兽、桥下纤道;它精致绝妙、美仑美奂。其西联一对:《帆影西来趁顺送牙樯绘出桑麻两岸,水光东去看横排雁齿汇成烟火千家》。惠济桥与万安桥相邻,又构成了双桥奇观,形如钥匙,与闻名于世的周庄双桥型制相似却大而倍之。

戚墅堰又是上海到南京311公里的中心点,戚火车站往南京少一公里,是个神奇的地方。当年有火车快车停靠,每天上下一千多人,加上二十七条到各个乡、镇、县市的船线,再加常青公路的通车,更促使古镇商业的发展、繁华民国时各路英豪看中这风水宝地,开设了常州最大的利民纱
厂、震华电气厂、戚机厂等,从此戚墅堰又走上了工业之路,成为地区工业之星的重镇。

戚墅堰自古归武进县辖管,雍正时又归阳湖县,民国后又属武进并成立戚墅堰公署,辖五镇九乡,曾是东片最大的区。五三年归常州为戚墅堰区,八十年代后期又划二乡归戚区。徐汉平先生主编了《话说戚墅堰》,它汇集了戚墅堰来历、戚墅堰大事记、戚墅堰商业史、戚机厂、电厂、地区革命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村、桥、庙、祠堂、民谣、谚语等等,文中试图从一些具体而微小的方面,多角度地现这种独特的地域文明、地域文化,地域历史。这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加之古老的商业文化加上近代工业文明的三重浸染,使戚墅堰形成具有千年历史鲜明独特的地方文化常州自古是九条龙的“龙城”,戚墅堰是九龙的第一龙,是首龙,也是龙抬头处,又是东方的龙。

陆惠根

 

写在后面:

机缘巧合加上自己的兴趣,搜集了一些关于戚墅堰的资料,都是以前很少有人问津的出版物。尘封在只会被人遗忘,所以自己希望通过将著作电子化的方式,让这些关于戚墅堰的记忆放置到互联网上,让更多人看到。以下内容都摘自由徐汉平主编的《话说戚墅堰》读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