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机厂,属于戚墅堰人民的辉煌记忆

看到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升级,世界经济风云变幻,重重危及。这对生活在小城常州的我来说,也成了每日必须关注的事情。生处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很难说,世界的变幻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怎么说呢,我曾经也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生活在江苏常州戚墅堰这个小社会里,家里但凡有一个人在戚机厂工作,用大人的话说,就是手里捧了一个“铁饭碗”。日子过的不算富裕,但也绝对不会沦落到三餐不饱的地步。

非厂幸运,我的爷爷就是戚机厂工作,我的爸爸也在戚机厂工作,我的外公,舅舅,大部分家中的年长一辈都有在戚机厂工作。他们这一辈人,见证了戚机厂最辉煌的年代。承蒙国家建设的需要,戚机厂这座百年老厂确实在解放后在二十世纪末的几十年间,有过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工厂发展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是作为戚机厂职工的孩子,我也和父辈们一起,见证了这座百年老厂的辉煌时代。

就从我小时候说起吧,我小时候,就是在戚墅堰铁路医院出生的,那个时候戚墅堰铁路医院应该算是整个常州排得上名的好医院,而且它还是戚机厂自己建设的医院。我稍大一点后,就去了(铁路)托儿所,也是戚机厂办的,后来上幼儿园去了八区幼儿园,上小学去了铁路二小(戚机厂还有铁一小),上初中去了铁中。我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的时候,几乎没有花什么钱。有一部分应该都是父亲单位报销的。平时洗澡,还有九区浴室,三区浴室,十二区浴室,这些也都是戚机厂建设的。对了,还有电影院,上小学的时候,有大型表演活动,我们通常都会在机厂电影院举行,那里边对我来说,老气派了。我在这里还看过几场电影。上小学的时候,自己参加了舞蹈队,好多次表演都是在这里完成的,那个时候,我真正看到了影院的后台是长什么样的。说完这些,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曾经生活在多么美好的大环境下,现在还有哪家大企业可以自己建设这么多附属的生活设施,就为了便利自己的职工。

除了服务职工以及家属的机构,工厂对职工的福利也非常不错的,那个时候看病只需要很少的钱。我记得爸爸有一套非常帅气的制服,还有一个大盖帽,穿上就跟在铁路上工作的人一个样。那个时候,他们铁路职工上火车是不需要花钱的。而且每当逢年过节,单位都会有很多福利发放给职工,过年的时候,还会发好几样冷冻的菜品还有干货,家里可以少买一些年货。在我记忆中,对热闹的时候,应该就是小时候每年的元宵节,爸爸厂里还会组织工人做花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作品。节日那天晚上,三区铁一小的门口就开始挂满各个单位编制的花灯,美轮美奂,惟妙惟肖,好看极了。铁一小门口那条路直通戚机厂正门,来自三区/九区/八区/十二区以及周边村子的职工,百姓们都会拖家带口凑个人闹,好玩极了。那个时候,可能自己还小,陪着爸妈从灯会的最东边,走到灯会的最西边感觉自己走了很长一段路。人挤人,人挨人,我应该一直都被妈妈抱在手里。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想太多,我觉得自己生活的这个环境就是理所当然。每天,爸爸骑着他的自行车穿过九区,《白毛女》主题曲会陪伴他上下班的路,后来会陪伴我走过上下课的路。

我还记得每年暑假,爸爸单位总会发几箱饮料,可口可乐什么的,我会把它放到床底,每天喝一罐,那可是非常好的饮料。那个时候的夏天,戚机厂的棒冰厂也开张了,爸爸经常会带些棒冰放到家里的冰箱,虽然没有和路雪好吃,但也可以解解馋。听长辈们说,在更早之前还会有酸梅汤喝,有些职工直接拿着桶去装的,当然我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场面。

回顾这些,虽然我生长的那个年代已经接近戚机厂不再辉煌的年代,但是依旧享受了这家百年老厂给予的关爱。要讲戚墅堰,肯定要讲戚机厂,在这里的人们因为这家厂的辉煌而辉煌,因为这家厂的暗淡而暗淡。对于我来说,这家企业留给我的,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